第十四届纳博会/ 2024年10月23-25日
经过14年的培育发展,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简称“纳博会®”)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纳米技术产业交流盛会,并得到了世界纳米强国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参与,主报告作为历届大会最重要的环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顶级科学家和业界翘楚的加入。
10月23-25日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
第十四届纳博会即将召开之际
一起揭秘主报告详情
主报告议程
嘉宾介绍&演讲摘要
Lars
(乐思·伊瓦·桑姆尔森)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纳米科学与应用研究院院长
简介
Lars 于 1977 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半导体深能级电子声子耦合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自2021年起,他受聘为中国深圳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并担任纳米科学与应用研究院(INA)的负责人。
他于 1998 年成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2006 年成为瑞典皇家工程院(KVA)(物理类)院士,2007 年成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IVA)院士。
2022 年,Lars 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授予工程科学最高奖——大金奖,“以表彰他作为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的先驱研究者和科研领导者,以及对科学成果的利用所做出的国际性杰出贡献,特别是在半导体技术领域”。
2023 年,Lars 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演讲题目&摘要
纳米科学从基础材料物理学到现实世界的光电子应用
为了实现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s)用于增强现实(AR)显示器的目标,研究者们致力于将其尺寸控制在2微米以内。基于氮化铟镓(InGaN)活性层的III族氮化物LED在蓝光和绿光发射方面表现尚可,但红色发光活性层与氮化镓(GaN)衬底之间的晶格失配限制了效率。对于低于50μm的LED,砷化镓(GaAs)基器件在红光发射方面无效,且自上而下的处理工艺会降低小型器件的效率。因此,我们开发了一种独特方法,使用松弛且无位错的C轴取向InGaN衬底替代GaN衬底,使红光量子阱的晶格失配与GaN衬底上高效蓝色量子阱相似。我将报告如何通过自下而上的晶体生长方法,使氮化铟镓外延片能够从GaN衬底和生长掩模中自由分离,并在这些外延片顶部形成微米/纳米LED结构,实现约60%的内量子效率(IQE),展示了材料物理学在AR显示应用中的成功。
周郁
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C.Elgin讲席教授、纳米压印技术发明人
简介
周院士198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博士学位,是普林斯顿大学的 C. Elgin讲座教授。
周院士是三家初创公司的创始人和创始董事会主席:公司、公司和公司,也是 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周教授获得了众多奖项和荣誉,包括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学院院士,并荣获IEEE Cledo 奖、IEEE纳米技术开拓者奖以及纳米压印开拓者奖。他也是院士、IEEE院士、美国真空学会(AVS)院士、美国光学学会院士、国际纳米制造学会(ISNM)院士,并于2004年入选新泽西高科技名人堂。
周院士是公认的纳米压印之父,他于1995年发明了纳米压印技术,开创了纳米压印领域;于1997年创立了首家纳米压印公司,开创了纳米压印产业,并对纳米压印领域(学术界和工业界)做出了革命性开创性和革命性的贡献。
周院士也是纳米压印应用的奠基者,全球首创将纳米压印技术应用于电学、光学、磁学和生物纳米器件的制造。
演讲题目&摘要
纳米压印30年:彻底改变研究、纳米制造和产业–21世纪的变革性技术
纳米结构为光学、光子学、生物技术、半导体、电池、医药、安全功能和数据存储等领域带来了创新和突破。随着尺寸缩小到基本长度以下,产生了新特性,推动了高质量产品的实现。然而,纳米结构的广泛应用依赖于高效、低成本的纳米制造技术,其中纳米压印是最有前景的,因为它结合了超高分辨率、大面积覆盖和低成本等优势。
30年前,通过机械成型进行纳米光刻的想法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机械方法被普遍认为仅适用于大型结构,而不适用于纳米级制造。从这个全新的、几乎不可思议的概念产生到今天纳米压印在纳米光刻领域及广泛多领域应用的成功,在过去的30年里,许多发现和发明相继出现,将曾经被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为了现实。本文将重点介绍纳米压印的关键方面、现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及未来前景。
陈晓东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
简介
陈晓东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材料科学与工程校长讲席教授,同时兼任化学和医学教授。其研究兴趣涵盖力材料科学与工程、柔性电子技术、感知数字化、人机界面与系统以及碳负技术。
凭借其杰出的科学贡献,陈教授获得了众多奖项,包括新加坡总统科学奖、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NRF)研究员奖、贝塞尔研究奖、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丹·迈丹奖、 Walls奖以及青年研究员奖。
他当选为新加坡国家科学院、新加坡工程院和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并被遴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中国化学会和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会(AIMBE)会士。
陈教授还是《 》、《CCS 》、《Small》和《》等众多著名国际期刊的编辑顾问委员会。目前,他是国际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的旗舰期刊《ACS Nano》的主编。
演讲题目&摘要
用于感知数字化的共形纳米-生物界面
新兴纳米生物界面为开发具有绝佳灵敏度和特异性的先进传感技术创造了全新机遇。 在本讲座中,我将介绍共形纳米生物界面的开发,该界面可将纳米电子界面无缝集成到生物系统中,实现感知数字化,即使在变形状态下也能保持功能。 此外,我还将讨论最近开发的一种双相纳米分散界面,它可以可靠地连接软、硬和封装模块,而无需使用浆料。 这种接口被用于创建体内神经调制和皮肤肌电图的可拉伸设备。 模块化集成提高了信号质量和电极性能,简化并加速了皮肤和植入式可拉伸设备的开发。
刘忠范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简介
刘忠范先生于 1990 年在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东京大学和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IMS)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他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石墨烯的化学气相沉积法 (CVD) 生长、大规模生产和设备制造及其独特应用。
他担任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的创始负责人和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演讲题目&摘要
石墨烯新材料:上货架才是硬道理
超级蒙烯材料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工艺直接在传统材料上连续沉积蒙烯层而获得的一种新型蒙烯复合材料。 借助高性能的蒙烯“蒙皮”,赋予传统材料全新的功能,让原子级厚度的蒙烯薄膜搭乘传统材料载体走进市场。 与蒙烯粉末物理涂覆到工程材料上相比,这种直接生长的连续蒙烯蒙皮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其优异的固有性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超级蒙烯材料是连续蒙烯薄膜应用的创新途径,它避免了具有挑战性的剥离转移过程,解决了超薄蒙烯薄膜无法自支撑的问题。 由于蒙烯蒙皮基本上不改变支撑衬底材料的宏观形态,使得超级蒙烯蒙皮材料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具有很强的工艺兼容性,从而在不改变现有工程材料加工工艺的前提下发挥其优越的功能,可助力现有工程材料的广阔应用市场,真正实现蒙烯蒙皮材料的工业化应用。
扫码立即报名参会
展会先锋:
商会协会: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名录,助力你业绩高飞。
名家讲堂:具有最全老师阵容,帮您事业家庭腾飞。
海外ID售卖:tgnnn.cn tgmmm.com
全国展会,全国商会,全国协会,全国企业名录,全国就业会刊持续更新中,每天每周每月都会更新,感谢持续关注,
展会先锋;24小时客服VQ:371240006(展会名录全拼)
持续更新中。可以充值会员下载您需要的任何资源,有问题客服24小时在线